学生的有效合作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尝试让每个学习小组能够自觉、有效的合作学习,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每一次尝试都会带来更多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细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小组讨论时成员参与率不高;个别人积极性不高,游离在小组之外;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时,我都会反思是不是分配的学习任务不够合理,是不是对小组的监督不够,是不是组长的组织能力不够好。于是我们不断地调整学案,不断地强调小组的纪律,不断地找组长谈话。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如何学会协商与解决冲突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谈及合作,人们往往会忽略冲突。其实,没有任何一种合作是建立在认知、情感、利益完全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冲突,没有差异,就遑论合作。”“我们希望学生不仅适应与小组同伴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是期盼他们能借助合作学习方式,学会承认差异、直面差异、妥善解决差异,因为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单纯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看到这些话,让我觉得茅塞顿开。也许,我们一开始解决问题的方向就有了偏差,我们总是着眼于合作,而忽视矛盾冲突。学生合作学习出现的那些问题其根源应该是缺乏合作能力,那么想要学生能够有效合作,就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所谓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学生的合作经验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合作规则。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学生不善于倾听,导致组内成员沟通不畅,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很难统一意见与看法。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班里总有一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缺少一些技巧与勇气。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可能会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上述的仅是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涵盖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在这些领域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探索的。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仅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水平,还要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