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与现实中建构平衡
——由蒋保华上《皇帝的新装》谈童话教学
我常常想,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于千难万险中一步步走向了科学之后,为什么还会不断产生童话作品呢?童话之于现实人生,是要营造出一种原始的纯真和谐,还是要呈现一种当下的纷繁复杂?在童话世界里,现实世界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形态?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童话?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面对童话?当我们引领着已经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一起步入童话世界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童话?
这一连串的问题,蒋保华老师显然也在思考着。所以,当他面对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时,他便引领着一班中学生,开始了由童话世界中发掘现实人生的心路历程。在蒋老师的这个课案中,我读出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思考,也读出了他们在思考中所指向的现实人生意义,当然,还读出了一种语文课堂活动的方法。
我把蒋老师的课堂,剖解为以下几个方面。我将结合我的理解,以这个课案为例,谈一谈我对童话教学的认知与构想。
一、童话意义的显扬与重构
蒋老师的课堂结构:导入新课后,是整体感知,然后是细节研磨,再后是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最后是结语。这种立足于整体感悟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从认知规律看,是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审美特征的。因为我们关注任何一个对象,首先总是从整体入手。在建立起整体印象之后,才能进入到细节的赏鉴中。而所有的细节赏析之后,作为回顾与总结,我们又总会回归到对象的整体审美再创造中。当然,这一首一尾的两个“整体”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是感性的、经验的、物质的,以“形”的关注为重点;后者是客观的、理性的、审美的,以“神”的归纳为核心。
具体到神话文本的教学,再进一步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个课案,我发现,这种“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对于显扬与重构童话的意义,很有价值。
以具体的课堂内容为例:
1、默写课文中四个重要词语,齐读。你能根据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连起来说一段话吗?
不可救药 滑稽 骇人听闻 御聘
(叶淑贤:一个愚蠢到不可救药的皇帝,进入了滑稽骗子的圈套,演绎了这个骇人听闻的闹剧,却弄巧成拙地成了一名御聘织师。)
2、叶淑贤不仅词语运用正确,而且语言精练,基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真为她喝彩。
本文是一篇童话,按照“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来叙述。[板书]你能分别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各部分吗?
比如,第一段主要讲的是谁?(皇帝)[板书:皇帝]讲了什么事呢?(曹浙:热爱新装)热爱?似乎不够味。你看课文“每一天每一点都要换一套衣服”。(痴迷。酷爱。)板书:[痴迷新装]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跳读课文,讨论完成。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板书:骗子“织”(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这里,蒋老师利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文本主要内容。将词汇的理解运用,放置到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巧。而这个叫叶淑贤的同学,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也同样精致。他的概括,将整个童话的主要情节用最简单的语言提炼了出来。这,显然符合初读中对情节的整体感知。同时,这个概括,也自然引领起了下一个环节中的跳读和情节分析。
这处“整体感知”,着眼于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节。对一个叙事性童话而言,阅读之初,先关注这些外在的“形”的内容,自然符合阅读习惯和规律。
接下来的细节研磨,显然是走进文本世界的关键,是由“形”而“神”、由外显而内蕴的关键。这个环节中,蒋老师从线索分析入手,由线索而提携起全篇的故事细读,并在细读中,借助课堂的生成与课前的预设,带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了深入。
再进入“整体”时,学生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较之起初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学生,已经能从普遍意义上来概括童话意义的本质了。
比如对皇帝的认识:
皇帝先是对自己是否聪明和称职不自信,心虚害怕得很;但想到自己的身份是皇帝,我是皇帝我怕谁,老子天下第一!又盲目地自信起来;可是,内心的恐惧还是占了上风,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又表现出老奸巨滑的一面,决定先派人去看看。——沈婷
对老大臣的认识:
老大臣此时很镇定,他认为,如果别人聪明称职,一定能够看见这布料;如果别人像自己一样看不见,也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官职和地位而虚伪地说看见的。——刘婧雯
对孩子与大人的认识:
小孩子是无知的、是纯真的,即使说了一些幼稚的话语,“罪恶”得不可饶恕的话语,也会因无知者不愚而无事。而大人就不同,不仅可能被人嘲笑为愚蠢,还可能招来杀头之罪。所以,安排小孩子的出场,非常巧妙,也很合理。——陈洁
当然,这个课案对最后的“整体”归结,做得还是有欠缺。从实录看,学生的理解还显零碎,还缺乏更高层次上的概括总结。童话意义的揭示也因为概括力不够而显单薄,而意义的深层重构,在这个环节中还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呈现。
依旧以“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型结构为基准,如何使童话意义的显扬与重构更具特色,更符合学生的情智落差的需要呢?我觉得细读之后的整体回归十分重要。这个回归,一是可以将细读中零散的知识收拢归结,二是可以使童话意义的揭示鲜明集中,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利于在集中归纳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拓展延伸上,这就可以为童话意义的重构奠定思想基础。
二、童话结构的分解与叙事文学的写作
童话是一种篇幅相对短小的叙事文学。简短的篇幅,决定了它的故事必须高度凝练,其故事情节必须紧张曲折,其矛盾冲突必须高潮迭起。童话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童话作品的学习,在关注童话的教化意义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其写作特色。
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关注童话的结构呢?
一种方法,是逐段串讲。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动起来,使学生依顺着童话的情节发展,由开端出发,走向发展,走向高潮,走向结局。这种跟着文本与作者跑的方式,眼下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反感与反对。
另一种方法,是依照小说学习的方式,通过提取要素来进行。蒋老师的课,大体就是依照这种结构特征操作。从实录的细节研讨部分,我们可以发现,蒋老师把这个环节分解成了这样几块:
1、提炼童话的线索。
2、提炼主题。
3、提炼作品中人物,并做分析评价。
这三块内容,就蒋老师的具体课案来看,前两个只能算是引子,是为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服务的。
文学作品总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作品只有拥有了血肉丰满的形象,才能带动起情节的发展,才能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呈现给读者。然而,人物形象分析归纳的方法,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也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可以指定了一个人物,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寻属于他的言行描写的内容,然后在分析言行中归纳出个性特征。也可以先将人物的特征明示给学生,再要求他们依照特征,从文本中找寻例证。
蒋老师的做法,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从童话中挑选自己想要分析评价的人物,然后进行自主点评。这样的好处,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将学习中的发现、思考、归纳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这种“交给”,倘若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则是一种必须的归还,是将学习从被动接受而引入主动探究的必然。
由于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蒋老师已经带领着学生梳理过文章的结构。这一块的细节研读中,情节自然就被淡化了。然而,不特别强调,不代表不涉及,事实上,分析人物,是永远离不开情节的。所以,在人物分析评价过程中,情节的把握,还是始终被强化着。
当课堂实现了童话要素的分解后,课堂其实已经处在了一个岔路口。这个岔道,其中的一条可以通向人文性,另一条可以通向工具性,第三条,则既可以和人文道路连接,也可以和工具之路相通。
这里,蒋老师的课堂,出现了一点遗憾:他只选择了走向人文。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皇帝的新装》除了需要读懂童话的表层意义与隐性意义外,也可以借助于作品的精巧构思,研究一下叙事文学作品的写作。
比如,课堂上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件新衣服为线索,可否也依照相同的结构,组织起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呢?文章的结构,就是“想新装——看新装——买新装——穿新装——评新装”,围绕这个结构,该如何谋篇布局,写出细节中的精彩呢?
当然,这并非是课堂上的必须,一个文本,教师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教学需要,合理设计出课堂的各个活动环节。我只是觉得,在积累阶段的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积累必要的思想外,写作知识也是可以适当积累的。这种积累,需要我们在文本学习中带领着学生一点点落实。
三、童话世界的非理性与现实人生
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总是非理性的。童话世界的非理性,体现的正是现实人生的过于理性与残酷。暂且搁置下童话作品的语文工具性要素不谈,只研究童话中丰富的道德教化因素,我们就可以发现:童话,实在是现实人生中弱者的理想乌托邦。童话,以其丰富的联想想象,借助超现实的虚拟与扭曲,将人生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一起夸张地呈现出来。
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作品的主题?学生又会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阅读理解作品?这是童话作品教学中无法绕过的一座山。
义务教育阶段的童话作品教学,引发争论最多的,是《丑小鸭》。争论的焦点,是《丑小鸭》的主题确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颠覆是:《丑小鸭》在给予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丑小鸭”们以精神安慰的同时,也将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麻药,给予了迫切期望改变命运的人们。然而,无数的阅读者,在《丑小鸭》的阅读中,忽略了“丑小鸭”原本就是天鹅的事实,同时也忽略了鸭子们作为鸭子的快乐。这就将一种虚妄传递给了阅读者。倘若阅读者不了解这点,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读懂了作品?
另一个热点童话教材,是《灰姑娘》。围绕《灰姑娘》所展开的探究,属于另一种意义的研讨。因为旅居美国的方帆老师,为国内的语文同行们提供了他的《灰姑娘》课案。这个课案,对于我们沿袭多年的童话作品教学法,实在是带来了太大的冲击。
回到蒋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课堂上来,蒋老师是如何带领学生把握《皇帝的新装》的非理性与现实人生的关系的呢?这就必须关注课堂最后部分的一处拓展提升与一处比较阅读:
拓展提升:
1、我们常常警醒自己,要拥有“三心”:对社会的敏感之心、对历史的关怀之心、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同学们,你体察到我们历史中因虚伪、谎话而造成的灾难了吗?
2、面对历史的叹息,面对历史的悲剧,我们何为?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改变自我。你发现了自己的“新装”呢?
比较阅读:
发明
赫鲁伯
穿宽大白袍的聪明人站起来
在节日里,历数他们的劳作
国王贝洛斯听着呢。
噢,伟大的国王,第一人说,我为御座发明了
一双翅膀。您将在天空实行统治。——
接着有人欢呼,有人喝彩,这个人应得到
丰厚的回报。
噢,伟大的国王,第二人说,我制作了一架
自动飞龙。它将自动地将您的敌人打败。——
接着有人欢呼,有人喝彩,这个人应得到
丰厚的回报。
噢,伟大的国王,第三人说,我创造了
恶梦驱逐器。现在没有东西能干扰陛下的睡眠。
接着有人欢呼,有人喝彩,这个人应得到
丰厚的回报。
但只有第四人说,今年持续的失败
拖住了我的脚步。全盘皆输。我经手的每件事
都不成样子。——接着是可怕的沉默
聪明的国王贝落斯也一声不响。
后来弄清楚第四个人
是阿基米德。
思考:你发现了本文与《皇帝的新装》的异同点了吗?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立足于对谎言的危害性的认知,第二个着眼于自我反省,第三个侧重于对比中诚实品德的构建。三个问题,三个角度,三个层面,由浅而深,由空而实,既符合对文本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确实体现出了教师问题设置的精妙,反映出了教师驾御教材能力的高超。
不过,我总觉得这块的拓展,还是不够实。这个不够“实”,是因为前面的回归整体环节,总让我觉得少了三个问题没有强调:安徒生为什么特意安排一个孩子来揭露真相?这样的安排中,有什么样的深意?你若也置身在观赏者行列中,你果真敢于向那孩子一样说出真话吗?
童话,对儿童而言,是一种真实。对少年而言,就已经成为一种虚构。由相信童话的真实,而知晓童话的虚构,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危机。因为成熟,就可能丧失一份无畏,丧失一份真诚,就可能面对了赤身裸体的皇帝,而高声赞美新装的美丽。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如果我上这个课文,我一定会在结尾处组织学生认真探究上面的三个问题。我知道,《皇帝的新装》虽然是虚构的,但这个虚构的世界,却可以实实在在地体现真实的思想。当我们把必须直面的问题毫无遮掩地暴露于学生面前时,我们必须让学生的灵魂,接受最真实的拷问。这种拷问,不允许虚拟,不允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因为我们面对的,原本就是一个由虚假而构造出的故事。
《皇帝的新装》,同时也可以检测我们为人的真诚指数,检测我们课堂的效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