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姓名:赵青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现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抒情的鉴赏方法,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志摩的康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段时光长河中,徐志摩带着他的《再别康桥》轻轻的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这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初识志摩的康桥
1、请同学们一起按照幻灯片上的节奏与停顿,齐读《再别康桥》。
2、教师范读,正音。
3、在基于对这首诗有了第一印象之后,请同学再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
4、听完了这首歌,大家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了吗?是的,就是志摩的《再别康桥》,歌手的低吟浅唱,仿佛为我们构筑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么大家此刻,有着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自由朗读,注意语气。
5、好的,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同学点评,明确语气(舒缓)
6、那么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与作者徐志摩。
三、志摩的康桥情结 (投影出示康桥图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作者的图片
康桥图片
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离开这样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难受的。在康桥的生命中,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过客。但在志摩的生命中,康桥一定不只是过眼的云烟。他的不舍与离愁别绪,丝丝缕缕,缠绕于心头,挥之不去,成了浓得化不开的康桥情结。
四、化身志摩“再别”康桥
这首诗写于1928 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视频展示《再别康桥》影视片段)
看过了视频,现在让我们一起时光穿越,回到1928年的7月底的那个夏天,化身为志摩,来到康桥,再次告别,此刻的“我”内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在何处达到高潮?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难舍难分(挥手作别云彩图)
喜欢与眷恋(河畔金柳倒影图)
更加喜欢和眷恋(青草水底招摇图)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榆阴浮藻清潭图)
感情达到高潮(撑篙漫溯寻梦图)
情绪低落(黄昏夏虫沉默图)
难舍难分(招手惜别云彩图)
是啊,康桥的景色如此优美,诗人对康桥又有着水乳交融的感情,而现实生活又是那么无奈,与康桥的依依惜别自然就是一件“不快我心”的事。但是,诗人并没有在诗中直接吐露他的离愁别绪,这种情感很隐蔽,藏在诗中,意在言外。这,也是志摩“再别”康桥的精华所在。
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带着这份哀而不伤的情感,为我们再次同康桥告别。
(学生个别朗诵)
五、梦回康桥,与“我”告别
志摩笔下的康桥,是有灵魂的,是有灵性的,下面,让我们再次为志摩的康桥谱曲,将诗与歌结合,灵与肉融合,结束今天的学习。
(再次播放歌曲,全班学唱歌曲)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