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等直观形式, 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量化结构及变化过程等。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普遍较差, 尤其是在考试中, 很多学生不能快速准确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正确结论。怎样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对地理图表进行解读和分析, 并从中找出规律, 总结出不同类型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1. 示意图
示意图是用地理符号和线条表达地理事物的结构、成因、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图形。其特点是主题突出、清晰易懂, 判读时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时空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等。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光照示意图等。
2. 分布图
分布图是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图, 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等。这些图看起来比较复杂难记, 但掌握了相关地理事物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后, 自然也就不那么难记了。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图表之一, 可有的学生总是记不住, 原因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都是前后联系, 一环套一环的, 所以任何一个知识链都不能出现脱节现象。
3. 统计图
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其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 表达方式形象直观, 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线状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对于统计图的判读, 要分清它的结构类型、数据指标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等。
4. 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也是常见的地理图表类型之一, 用于反映同一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 主要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考试常通过等值线图考查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走向描述能力等。如运用等高线图, 要求学生判断地形种类、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地势高低起伏及相关运用等。对于等值线图, 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凸起方向、疏密程度等。
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从不习惯到习惯,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陌生到熟悉, 从不会到会。通过地理教学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 大部分学生都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学习习惯, 并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