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我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
3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正字音
监( )生 寒暄( ) 烟霭( ) 陈抟( )老祖
间( )或一轮 悚( )然 谬( )种 俨( )然
形骸( ) 尘芥( )堆 两颊( )
沸( )反盈天 捺( )上花冠 荸荠( )
草窠( ) 讪讪( ) 渣滓( )
蹙( )缩 窈( )陷 歆( )享
2、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
俨然 : 咀嚼赏鉴 :
沸反盈天 : 不更事:
二 阅读与思考
1 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情节 |
内容 |
起止段落 |
时间 |
序幕 |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
|
|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
|
|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
|
|
发展 |
祥林嫂被卖改嫁 |
|
|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
|
|
尾声 |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
|
|
2由此可见, 文章并非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 )的手法。
3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1)找出文中三处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
年龄 |
服饰,打扮 |
面貌 |
眼睛 |
初来鲁镇 |
二十六七岁 |
|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
|
再到鲁镇 |
|
|
|
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无精神 |
临死之前 |
|
头发全白,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
|
|
(2),比较三次的异同,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三 熟悉小说中的人物
1 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2画出文中描写柳妈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3 画出文中描写鲁四婶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四 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 思考题
女性的婚姻,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等问题,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祥林嫂的悲剧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存在,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六 拓展延伸
一个时代的悲剧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以饱愤激之笔,通过对祥林嫂悲苦惨痛一生的描写,给人们描述了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一、 悲惨弱者的呼号————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在神权、政权、族权、夫权重重枷索下痛苦挣扎的一生。在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在这把刀子下:她先是被卖改嫁;再是丧夫失子,被堂伯剥夺房屋,失去独立生活的权力;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却把祥林嫂看成伤风败俗之物,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力;而跟她同样地位的群众给与她的是冷漠与嘲讽。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人生的绝境。而以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所形成的软刀子,则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无形的噬血者。出格的反抗几乎早早断送她年轻的生命。对地狱的恐惧与向往、灵魂有无的困惑,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使她处在人生困境之中。在这两把有形与无形的屠刀联合绞杀下,使祥林嫂成为十字架上任人宰割的羔羊;使她带首世人的讥讽与嘲笑,在那风雪交加之夜、在别人都沉浸于祝福声中之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令她历尽苦难的世界。祥林嫂本是勤劳能于、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劳动妇女,可以比得上一个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求的人,却不为那个社会所不容,得不到做人的资格与尊严。可见当时社会的残酷,人世的冷漠,以及劳动妇被侮辱、被损害的生存状态。
二、我意识的迷失————反抗的无柰
做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人,是鲁迅笔下不觉醒的一类人物形象,祥林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附在封建礼教的战车上,她拼命所维系的是不被从封建礼教的战车上甩下来,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她的反抗正是封建礼教影响在她身上的演绎,使她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她的反抗使她的人生悲剧愈加的惨劣。祥林嫂在改嫁的过程中的“出格”的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的信条,而不是象刘芝那样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的反抗。刘兰芝所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所做的是想茯得封建秩序的认可,从而使自己做稳奴隶的位子。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顶礼膜拜使她的反抗只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越是在封存建礼教的轨道上前行,则越是对自我价值的背叛。至于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怀疑也并非表明她已觉醒。虽然鬼神之说在她心并未根深蒂固,正象文中所说“这是在山里所未曾知道的”。但对灵魂有无的怀疑只能是她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状态的反映,连死都不能自主,可见封建礼教害人之残酷。正象文中所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其有,是想在死后能够见到一家人;希望其无,是怕在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无论希望其有其无都是相信地狱是存在的。虽然遭受了丧夫失子的沉痛打击,但祥林嫂并没有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她还是企图通过“捐门槛”的方式为自己在那个社会争得一席之地,然而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却把她推向了无底的深渊,并使她最终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丧夫失子没有使她绝望,而失去祝福的权力却使她绝望,可见她的人生价值的倒置,这样错置的人生价值,无论祥林嫂怎样抗争,最后也只能走向毁灭,走向失败的误区。
三、 由人到非人的转化——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的开篇语中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 祥林嫂的不幸既有旧社会劳动妇女共同的不幸,也有她个人所具有的不幸。她用自己那不幸的一生演奏着一曲哀婉的悲歌。就是在这曲哀歌之中,她逐渐由人转化到非人的境地。由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异化成一个麻木不仁的活死尸。在这个异化过程中,祥林嫂不仅表现出中国妇女服务于男权社会传统意识积淀,也表现了祥林嫂深深的奴性意识。从孔子开始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在长达几千年的社会流程中,妇女所处的地位早已使妇女成为男权社会所压迫奴役的对象。可以说,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旱已在她来到这个人世之前,便已在冥冥中注定。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男权社会对妇女几千年的奴役,使祥林嫂表现出强烈的奴性意识。可以说她一生为之争取的便是要做稳奴隶的位子。如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彻夜的煮神速福礼,全是一人当担,竟没有添短工,她竟满足,嘴角上还有了笑影。而再次来到鲁镇时,由于丧失了祝福的权力,从而丧失了做人的权力,成为一具尚有一丝气息的活死尸。可以说在由人到非人的异化过程中,封建社会加在中国妇女身上的奴性意识是其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总的说来,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狱,由人变为非人,成为封建成时代劳动妇女人生悲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