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反思
2018年5月23日我上的公开课是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课的内容当初选定的时候,只是觉得前面的西方思想史学生不好理解,所以直接跳到后面上中国近代思想史,可是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很多问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外交的方方面面,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首先不是那么重视历史这门课,必修一必修二学过的都忘的差不多了,就增加了这节课的难度,有可能学生调动不起来,而且在课时的设置上也存在问题,有可能一节课讲不完,这都是在准备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找了很多课件和资料进行对比,想着如何把这节课设置好,最后定下了方案,就是将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提出来,帮助学生理出学习的线索,最后往里面填充知识点,这样既能理清楚线索,还能给学生上讲台展示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在课堂环节设置上是比较成功的。下面我就具体分析我这堂课的优缺点,总结可学习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比较到位。因为设置了导学案,所以提前给学生发下去预习了,并且做过批阅,预习的同时就能复习前面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也为这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活跃课堂气氛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使师生再次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课中环节比较紧凑。整个课堂的环节紧凑,脉络清晰,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能最好的吸收本节课的知识点,环节紧凑就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松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思考和综合对比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我在课中设置问题,对比19世纪40年代的中西方社会状况,学生经过讨论,分别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中西同时期对比,对比发现西方迅速崛起,中国开始衰落,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由此中国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之路,学习的过程又是漫长的,经过几代人几个阶级的不懈努力,先后经过多次失败的探索,总结出适合中国的道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学习的历程逐渐加深,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单一进行的,是伴随着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同时进行的,反侵略的加深客观上刺激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层次的加深。通过运用这样的对比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从时代背景当中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也更好地理解中国仁人志士为何要坚持不懈的探索救过强国之路。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的仁人志士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
除此之外,在课中的时间留给一部分供学生展示,展示的问题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分了四个大组进行,因为这部分有的学过,有的预习过,属于比较简单的内容,所以大胆的交给学生来处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满足学生上台展示的欲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一举多得,这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好的地方。
3、课后注重巩固。课后留有练习题,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历史素养的整体提高。比较好的处理了基础知识的创新潜力的关系,课堂展示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
存在的不足之处:
1、细节做得不到位。例如多次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线索和脉络,但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细节的处理,对细微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致使学生也容易忽略某些知识点。
2、时间线索不够准确。要求学生理出线索和脉络,但是在学案上,甚至是课堂授课当中也没有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容易混淆前后顺序,不能很好的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部分和向西方学习层次的加深联系起来,就无法对本课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3、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历史这门课不够重视。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说,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加上很多学生认为高一没有分科,想学理科的对历史不够重视。
其实这堂课还可以上的更精彩,如果在高二或者高三,上一个专题课,是关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那时候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把更多的知识点拉进来进行填充,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向西方学习之路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史紧密不可分割的,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更好地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但是这节课在高一上的效果也还不错,整体也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