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06-27       发布人:田春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备人:田春梅      集体备课人:杨志学、王金涛、董彦楠

备课时间:201951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写作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的可贵之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问题引入】

1. 掌握作家作品及其思想,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文体知识

2. 借助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13

3. 归纳1-13段中文言现象和段意

一、导入

【自主学习】

(学生)1.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现象及文章结构

【小组交流】

(学生)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解答以上问题,选出回答问题的代表,并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

个性补充:

背景链接: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之人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在此之的来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了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为就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史记》补充介绍

本纪(12):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项羽本纪》
世家(30):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记述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准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如《魔颜相如列传》;③汇传,记同的若于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种尼弟子列传列传》
(10):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络和补充。
(8)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学习1-13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壁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1)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2)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士”后怎么办
明确: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
4)秦王以诈佯为子赵城城蔺相如又如何应付?

明确: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5)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是如何对付秦王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東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6)概括:完壁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明确: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

(教师)征询学生对本文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质疑,并解决。

(学生)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

完成《高效课堂》第76-77页习题

步骤三: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文言基础专练”(1-6)

第二课时

课中引学

(教师)检查课文上节课的练习

学习14-16段(教师引导)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缶,反请成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1)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明确: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通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2)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明确:“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首先,“蔺相如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应对?
明确: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成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4)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

学习14-16段【自主学习

1.学生共同翻译课文。

2.划分层次分三层:

第一层(17~18),写相如“拜为上”,魔颇居功自做,相如退让。

第二层(19),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含人

第三层(2021),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1)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2)研读第二层: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由此可见,相如对魔颇了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3)研读第三层

①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祖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

这个成语)

 

【小组交流】

学习要点:你这样看待蔺相如的形象?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

(教师)征询学生对本节课课文知识的梳理及其文言知识的归纳情况

(学生)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

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时达标》128

第三课时

 

课中引学

(教师)检查上节课的练习

问题引入

1. 人物形象刻画?2.  本传记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传记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概括人物性格并举例说明。

1.蔺相如

(1)有智谋

A相如从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决定要奉璧至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璧,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璧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智迫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王的献礼回击。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璧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同归于尽。

C.璧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性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小组交流

讨论(一)廉颇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明确: 1.心胸狭窄 2.善于谋略  3.勇于改错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探究)

明确: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情节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情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再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情节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情节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从而引起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课堂小结            

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2.归纳文中的文言词句(现象)

 

 

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