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备人:田春梅 集体备课人:杨志学、王金涛、董彦楠 备课时间:2019年5月17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写作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的可贵之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问题引入】 1. 掌握作家作品及其思想,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文体知识 2. 借助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13段 3. 归纳1-13段中文言现象和段意 一、导入 【自主学习】 (学生)1.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现象及文章结构 【小组交流】 (学生)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解答以上问题,选出回答问题的代表,并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 个性补充: 背景链接: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之人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在此之的来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了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为就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史记》补充介绍
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学习1-13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壁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1)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2)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士”后怎么办
明确: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東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6)概括: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问题征询】 (教师)征询学生对本文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质疑,并解决。 (学生)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 完成《高效课堂》第76-77页习题 步骤三: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文言基础专练”(1-6题)。 第二课时 课中引学 (教师)检查课文上节课的练习 学习14-16段(教师引导)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 学习14-16段【自主学习】 1.学生共同翻译课文。 2.划分层次分三层: 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魔颇居功自做,相如退让。 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含人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1)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2)研读第二层: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由此可见,相如对魔颇了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3)研读第三层 ①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祖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 这个成语)
【小组交流】 学习要点:你这样看待蔺相如的形象?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 (教师)征询学生对本节课课文知识的梳理及其文言知识的归纳情况 (学生)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 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时达标》128页。 第三课时
课中引学 (教师)检查上节课的练习 【问题引入】 1. 人物形象刻画?2. 本传记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传记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概括人物性格并举例说明。 1.蔺相如 (1)有智谋 A相如从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决定要奉璧至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璧,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璧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智迫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王的献礼回击。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璧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同归于尽。 C.璧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性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小组交流】 讨论(一)廉颇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明确: 1.心胸狭窄 2.善于谋略 3.勇于改错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探究)
明确: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课堂小结】 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2.归纳文中的文言词句(现象)
|
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